园林意境可不是想有就能有的。
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,也是情意的表达。想要创造出园林的意境,就要提高对祖国文化的修养和感情素质。技巧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,并且可以不断的创新。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,就是“融情入境”。这种创作方法,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:
第一个方面是“体物”的过程。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,对环境和景物能传达出的感情做一个详细的感觉。事物形象有不同的特点,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。比方说人们经常把柳丝比作女性、比作柔情,或者把花朵比作儿童或者美人,或者把古柏比作将军、比作坚贞。如果比喻不恰当,就不能表达事物的情感特点。
不仅如此,还要善于发现。比如在用石块象征坚定性格的时候,我们要看到卵石、花石不如黄石、盘石,因为石头象征品格的时候,不仅要看质量,还要看形状。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,心有所得,才能开始立意设计。
第二个方面是“意匠经验”的过程。在物体的基础上立意,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。然后再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,裁剪景物。园林意境的丰富,必须根据条件进行“因借”。计成在《园治》这本书里说,“借景”就是“取景在借”,就是说这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。为了丰富意境的“因借”,凡是晚钟、晓月、樵唱、渔歌等,都可以拿来用。计成认为这个叫做“触景俱是”。
第三个方面是“比”与“兴”。早在先秦时期,这就是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了。《文心雕龙》里对比、兴的释义有很多:“比者附也;兴者起也。”“比是借他物比此物。”比方说“兰生幽谷,不为无人而不芳”是一个自然现象,这个自然现象可以拿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。
“兴”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,像“野塘春水浸,花坞夕阳迟”。在这种景里,愉悦的感情就油然而生了。
“比”与“兴”有时候很难绝对的划分,它们经常是连用的。但是它们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、寄托、表现、传达情意的方法。